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8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文章出处:bob综合在线官网app │ 点击次数: 1 │ 发表时间: 2024-02-10

  从2022年1月起,雅昌艺术网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联合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以月度名单方式,对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推荐。多年来,北京大学CMAA以学术机构的身份,持续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动和文献,并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及年鉴展的方式来进行推荐和总结;雅昌艺术网则从艺术媒体的角度持续跟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重要事件,并以月度榜单、AAC艺术中国奖项等方式来进行发布。双方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月度讨论并联合推荐展览,以期能从学术研究与媒体观察的角度共同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推荐当代艺术的优秀展览。

  8月6日,墨方MOCUBE推出戴陈连 个展“桂花寻去月轮移II”。展览展示了艺术家“母亲三部曲”系列作品的第二部,包含绘画和表演。这中间还包括:35幅绘画,一件装置作品还有一件艺术家的表演作品,以视频形式记录和呈现展览开幕的现场表演。

  展览以绘画为主线,围绕表演文本《给妈妈的二十首诗》展开,《给妈妈的二十首诗》来源于艺术家对于母亲和自己的记忆、联想,是二十首关于记忆表演学和对时间思考的表演诗歌。

  因为艺术家母亲陈桂芬出生于八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她的名字里也有“桂”字,因此展览名字也是“桂花寻去月轮移”。展出作品“桂花系列”,描绘了金色的花蕊和劳动的身体。

  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春天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等待之后,8月7日,SNAP艺术中心推出全新策展和研究项目“吾辈”。本次项目由常驻上海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王懿泉组织策划,以代际为出发点,聚焦与他同辈的一批中国“80后”艺术家们的创作实践与艺术思考,包括一场群展和主题研讨会两部分。展览的参展艺术家生活在国内外各地,均出生于1980年至1989年之间。

  策展人王懿泉指出:1980年至1989年这十年间,内政外交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初步构建。“80后”这不仅是一个标签,这个词汇蕴含的信息和文化意义极为复杂。这是中国舆论历史中第一个被广泛争论的代际现象,在讨论它的过程中,整个国家也开启了对社群、大众心理、行为模式等社会学议题的讨论,并对之后的代际也开始给予持续关注。

  同一地区同一代际的群体总会共享一些相似的社会体验和个体经历,但艺术家们有能力去同构或者解构种种共享的经验,形成各自独特的表达。“吾辈”的构思正源自这种观察,策展人基于对同代艺术家群体的⻓期关注与交往。去寻找一种同属于这一辈艺术家的视觉经验。

  8月12日,徐冰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引力剧场”亮相浦东美术馆的巨型空间:中央展厅X。这是浦东美术馆众多展厅中最为特‍殊的展示空间之一,它位处建筑中心,高34米,纵贯5个楼层。这个难得一见的巨型实验性展厅对艺术家的创造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也正是建筑本身的天然“高门槛”。

  现场,1600个铝合金制造的英文方块字被逐一固定在巨大的、旋涡状的钢丝结构之上,作品的整体架构随着搭建过程不断升高,好似在空间中逐渐生长。

  按照徐冰的设想,最终,作品顶部框架上升至美术馆3层与4层之间的高度,而作品在形态上的拉伸则使其底部尖端恰好触碰到B1层底部的巨大镜面,并“穿透”到镜像空间之中。美术馆中央展厅所提供的特殊可能性及限制性都被有机地包含在艺术语言的考量之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作品名为《引力剧场》,表面上看,“引力”似乎对应了作品形态与其镜像共同形成的“虫洞模型”,而“剧场”则提示了展厅所提供的多重“观看”可能。

  艾阔作为2021年度“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奖学金获奖者,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3.0 space呈现了其获奖的展览项目:“塞壬的腰线”。展览是艺术家综合项目“幻听”的首个展览。从19世纪美国演艺策划人、活动家P.T.巴纳姆创作的一件复合标本作品“斐济美人鱼”为起点,试图诱发在剧场艺术,影像学与诸众学科之间的,一系列想象、思考与讨论。

  巴纳姆以其“娱乐化,商业化,不道德”的马戏表演与畸形秀闻名遐迩,艾阔认为巴纳姆毁誉参半的实践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绝佳研究对象,也是近代剧场史和展览史中被边缘化的重要环节。巴纳姆工作中那种真实-虚拟之间、技术-身体之间、理性-非理性之间、眩惑迷人-残酷惧怖之间的人性夹层,亦能在当代语境中的许多层面看到回响,为我们环境之中的内在矛盾发现某种心理原型。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发端于一种剧场艺术-影像学共有的语汇,并在其中注入我对“剧场”作为一门总体艺术的理解。艾阔通过亲身策划/邀约/创作/表演,以不同学科、媒介、材料与文本的缝合与串联,引出八组形质各异又参互成文的,既有研究性也是游戏性的创作。

  群展“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时间:2022年8月13日-11月20日

  8月13日,长征空间时隔许多推出了一场关注90后创作的群展“舞吧,舞吧!我的玩偶!”20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展览,带来了装置、多媒体、绘画等等多元媒介的创作。展览由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6位年轻策展人进行策划,14位参展艺术家也多为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不同系所的新一代年轻创作者。

  策展主题来自安徒生(H.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于1871年在哥本哈根《儿童画报》上发表的文章——《舞吧,舞吧!我的玩偶!》(丹麦语:Danse, danse, Dukke min)作为展览主题,原文中的孩子牵着玩偶,唱着歌谣舞蹈,孩子的姑妈不明白这只属于他们和玩偶的欢愉,和谐却独特。如密语一般的交流,构成了一种难言的欣喜。

  “我们这一代怎么来面对自己和外部的世界?恰逢毕业展的机会,我们就联络了有共通情感、烦恼、想法的艺术家们一起形成这个展览。”此次展览6位策展人中的张诺馨和其他策展人、艺术家有个共识,展览并不是空洞时髦的科技炫技,而是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思考后的实践、创作。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更像一个正在沉静的玩儿“玩具”的孩童,而观众所见到的是这个群体如何“解读自身、观看世界以及畅想未来的方式”,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新的可能。

  8月20日,松美术馆推出群展“断裂的一代”,展览是90后一代最为代表的艺术家的首次集中的展出,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14位参展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每人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因此也形成了14个小个展。郭宇恒的作品,她将无数粉色系织物、蕾丝、人偶、植物布满整体空间的小天地;艺术家张季作品,来自他的濒死经验和中对意识流对短语的强调;艺术家张移北的作品《陈旧病变》就像一口巨型的高压锅,她在铸铜工厂、陶瓷窑厂创作的。王梓全的创作来⾃于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独特的观察和理解,并⽤三维软件模仿真实世界中的荒谬......

  对应此次展览的副标题“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从这些作品中可以一窥90后是如何理解和表现这样一个世界的。

  8月26日,艺·凯旋画廊呈现韩勇个展“如婴儿般观看”。展览由邸小伟担任策展人,精选了艺术家自2004年以来创作的40余幅不一样的材质的绘画作品。

  韩勇的作品,纯真质朴,既是信手拈来的画面表达,更是对心中美好记忆与想象的坚守。2002年至今,韩勇一直生活在北京远郊的山村,远离城市远离圈子,他关心民间与素人的绘画表达,影响并带动当地村民开始画画逾十多年。

  从颜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看上去,有人说韩勇是一个现代主义范畴里的好画家,然而邸小伟认为他的画是明确地平行于“时尚”“潮流”“流派”等时间性范畴,或者说独立于时间性的诗性存在。

  韩勇的画是理性控制下感性乃至天性的最大化表达,叙事从容地铺上画面,没有一点“废“的痕迹。他总是能够从世俗时间线中跃出那么几下,但已全部包含在他的画面中。

  展览名称:“共同的____”2022 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项目展览单元

  8月27日,OCAT上海馆推出2022年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年度项目展览单元——“共同的____”。本次展览是OCAT上海馆自2013年发起青年媒体艺术家项目以来的第八次呈现,同时亦是和KADIST的二度合作。经八十位业内资深提名人的推荐和确认,八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青年艺术家入围本次项目的展览单元。

  今天,我们正经历着——被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区块链技术等技术围建的新媒介时代,一个承诺着提供个性化体验,推行去中心化自治,并以共同体为未来愿景的时代。但观其现实,扩散的模因效应使得公共领域的话语步入趋同,分布式的决策理念因发展分歧而处处受限,共同体的具体意义也因过度消费而退化为含混的形式。从语言学的角度理解,新媒介时代正在为以形式改造意义的“神话”系统提供更多的新载体,在此之中,事物之“自然”被进一步消解及覆盖。始于对这一现象及新常态的共通感受,展览选择以设问的形式和三段展览章节,引出“共同”(solidarity)这一概念在不同向度(如存有论、身体伦理、意识形态)因意义过剩而潜藏的认知危机。

  8月27日,“沈少民的科学简史”在坪山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聚焦于沈少民近几年的创作,围绕艺术、诗歌和科学三个领域展开,既延续了沈少民( 艺术百科 )( 雅昌指数 )在中国艺术界最早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探索,又呈现了他独树一帜的跨学科视野,语法的持续变革,幽默的观念诘问和浪漫主义的诗性语言。

  “科学简史”讲述的是沈少民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的思考,藉由展览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寻找到一种关系。在快速地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科技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红利和人类物质上巨大的改变,另一方面,科技也带来了一些可以让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这也是本次展览所强调的。

  本次展览作品分布在坪山美术馆一至六层,开篇从两千年前的风筝开始,其中五层报告厅用于放映关于艺术家的纪录片,六层九层塔论坛空间放置了对于当代艺术很有重要影响力的三位人物肖像。艺术家沈少民穿越不同空间、时间、国家,也超越了不同时代,通过艺术家沈少民的作品,借助他提供的艺术路径,一同去观看一场科学简史,一场科学和人类文明之间的互动变更。

  8月28日,“光源”马东利( 艺术百科 )个展在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王春辰策划,协同策展助理霍新天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光之本源的艺术表现方式。

  对艺术家而言,手电筒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他儿时的农村,在夜晚带来“光”的手电筒是工业文明的一个标志。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美术专业让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这是一个由农业社会一下进入到工商社会的巨大变化。然而毕业后在黑桥的职业艺术家生活,让他每天面对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冰冷的现实,他辗转在不同的空间现实。他开始以作品反映真实的体验,也用作品反思“理性”与“欲望”,及“唯科学主义”的批判。“我之前有一些创作是与工业化有关的。我希望作品能够对今天的现实带来一些反思。”

  展览主题“光源”,拥有多意而复杂的含义,在不同的光之下,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以及背后的意义。

上一篇:月薪最高16万元松江14家企业多个岗位热招!

下一篇:工业型材·精品智造——南边铝业打造广东铝材倾慕之作

版权所有

bob综合在线官网app入口
备案号:蜀ICP备14011183号-1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私人微信